close

清末經歷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之役後,中國社會與時代背景充滿了許多西方所來之物,器物、思想、文化、書籍等等,同時,朝廷腐敗、戰爭失利造成的損失與不平等對待,皆在衝擊著中國長久以來的封閉與天朝觀念。中國在與西方的戰爭失敗後,開始學習西方的物質與科技,試圖重新找回天朝的光輝,但最後仍再敗給列強的武力壓迫與船堅砲利,也因此,學者們將眼光從西方的物質方面轉到書籍、思想與各種學科上,其中對於書籍分類的方面,學者將中國以往慣用的四部之學逐漸轉變為七科之學,一方面代表著中國受西方影響的現象,一方面也代表這些學科將邁入專業化。

看了這篇文章後,對於中國目錄學在近代的轉變,我倒是有了一些關於人們所欲追求的知識,以及教育等等方面的問題與感想。

中國傳統的四部之學,乃是將書籍著作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門,由此可見,中國文人十分注重經學與史學,尤其經學更是主導著整個學術思想的核心;然而在經歷了與西方國家的戰爭後,西方翻譯書籍大量出現與思想傳入,中國出現了新的目錄學概念,原本的經史子集四部先是劃分出了八科之學──文、理、法、商、醫、農、工,以及經學,由此可見中國學者開始著重實用與現實方面的學術知識,而八科之學更與七科之學──將經科編入文科──互相起爭議,最後,是由七科之學構築了學術知識的分類。八科之學濃縮成七科之學,代表經學與史學讓出了主流學科的地位。晚清傳統學術式微,乃是因經世思潮的盛行,國家危急存亡之際,政治腐敗與社會動盪不安,使得學者們開始質疑以往學術思想的價值,自然而然產生經史無用的批判,轉於對實用的「經世之學」的追求,而西式的學校與教育也隨之出現,為了挽救晚清政治與社會的種種不安,許許多多的學者與學生便致力於科技與西方思潮的學習,這也說明了時代背景對於學術知識與教育的影響。學術知識的七科分類,使知識的學習更加有條理與效率,並且在西式教育之下,出現了所謂的菁英,這些菁英窮究自身所專精的學科,並且致力於經世,對晚清社會確實造成了影響,身處於時代的變節點,教育能對社會有所改善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然而教育到了現代的台灣卻變了調。我們生活的台灣處於一個和平的年代,近期並沒有戰爭在周圍爆發,既然是和平的年代,那麼社會的趨勢便自然會走向功利主義,並且對於豐腴的物質生活會有所追求,大多數人的一生是為了更高的個人利益而努力,於是經世之學便不再那麼受到重視,學校的教育便逐漸流於膚淺的表面,即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將來的就業,這種想法存在於大部分的學生與家長心中,並且根深蒂固。

國民義務教育是每個小孩都要接受並走上去的一條路,晚清後的菁英教育被現在多元教育給取代,這種多元教育原本的意義是要培養學生對於多方面知識的學習且能夠實際運用,並讓學生能擁有倫理道德等等完整人格發展的,然而從我進入國中階段,到高中結束為止,多元教育似乎只注重多方面知識的學習而已,更加荒謬的是,現今價值觀對於考試的重視,使得這些知識的學習成為排列學生等級高低的依據,並且藉由考試,學生們逐漸被塑造成只擁有同樣思考模式跟想法的機器。

拿國文課來說吧,國文課帶給我的感想在國中或高中並沒有相差太多。舉個例子,〈項脊軒志〉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也被選為課本中的課文。被當作課文之後,問題就來了,學生們對於〈項脊軒志〉的重點全然不放在其背後的濃厚情感之上,這個字在這邊是什麼意思、這段話要怎麼翻譯才是課文的重點,而每個場景背後代表什麼意思,則都有既定的答案,對於文本的解讀,學生們不能有別的想法,理由很簡單,不照著課本和老師所教的,考試就會拿不到高分。

國中時,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國二升國三時,學校進行了能力分班,將原本班級中成績較好的同學編到了同一班。由於國中是禁止能力分班的,又有學生向媒體投訴,教育局派督學到我們學校來,這天,我們老師就耳提面命地跟我們說:「要是有人問你們是不是能力分班,你們就說沒有。」是的,老師叫學生說謊。學校為了升學率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之後我便一直質疑著學校與教育的種種,這樣子的學習還有意義嗎?然而班導師竟私底下跟其他同學說:「你們不要接近他。」之後我從同學口中得知,班導師那時給我的評語是「思想怪異」。

高中時,我曾問過幾個同學一個問題:「學習這些學校教的東西能夠對自己有什麼幫助?這些知識以後真的都能派上用場?」我得到的答案都是差不多的:「就算以後用不到,考試還是會考啊。」「不是為了考試,誰會想去看那些。」沒錯,我們所學的東西在出社會後絕大多數會棄之如敝屣,我們學習這些東西的理由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考試。當我在學校閱讀著國文課本後面的附錄課文時,總是會有人跑來旁邊問我:「為什麼要看這個?這又不會考。」

絕大多數的學生只會盲目的跟著學校與家長們給予的價值觀往前走,並且對於生活的一切毫不存有質疑;更有些人早已立志要靠著這條路爬到上位、追求金錢,這已與晚清那種經世之學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了。

然而跟現在的小孩子相比,我所經歷的已很幸福了。我的童年能在大自然中度過,我能夠寫出我的想法,如此已是十分重要的成長歷程。科技越發進步的現在,人的生活會越來越依靠金錢,也因此,家長更加地注重小孩子的教育──或者說成績,國文、英文、數學這些學校所教的、考試會考的科目以外,還有鋼琴、小提琴、繪畫、作文等等「專長」類的補習班已多不可數,孩子們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孩子們開始學習這些東西的年齡卻越來越小。許多孩子們順從著父母、學校與社會的期待而在補習班度過他們的童年,然而這些孩子們卻可能失去發現與思考各種問題的能力,反正只要把考試會考的東西背起來就好了。在這樣子的升學主義教育環境下,自殺、心理壓抑的、得憂鬱症、躁鬱症的,或者犯罪的,往往都是那些平常看起來很乖很安靜、偶爾會拿幾張獎狀、功課不錯、但卻又不算太起眼的學生。

學術知識的追求、發展與深入,本是為了突破現實的困境,讓社會與生活更加美好,然而現在的教育環境教導我們的並非如此,學術知識只是一種評比的依據,將各式各樣的人做出高低排比,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學習知識就是這麼一回事。這是個和平的年代,但是在和平的背後、安逸的網子之中,人們開始在死胡同裡打轉;沒有戰爭,人心卻在不斷地沉淪。過於追求功利、人與人之間逐漸疏離的現在,正走向一個病態與壓抑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